消费提示

以案说险-“省小钱”还是“保未来”?—透视重疾险的“风险对冲”智慧

点击数:17  作者:中汇人寿石家庄中支  日期:2025/9/18 10:51:31

    【案例介绍】

      2018年6月,陈女士为自己投保我司重大疾病保险,年缴保费0.45万元,保额11万元。2021年,陈女士因颅咽管瘤接受开颅手术;2025年3月,又因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治疗。中汇人寿先后两次合计赔付22万元重大疾病保险金,且保单继续生效,为陈女士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关键经济支持。

      据了解,当时陈女士刚投保不久后,其女儿张女士因家庭经济压力,加之听信“保险无用”的片面说法,曾情绪激动地带陈女士前往公司柜面要求退保。所幸经业务员多次上门耐心沟通,她们最终打消了退保念头,让这份保障得以延续。陈女士获赔后,其女儿张女士多次向业务员表示感谢:多亏了当时业务员的劝阻,有了这两次的“救命钱”。否则面对高昂的医疗费,真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

    【案例分析】

      本案中,陈女士的经历凸显了保险保障在应对重大风险时的关键作用,也反映出公众在保险认知与决策中常见的误区:

      1. 风险保障的“时间杠杆”不可替代:终身重疾险的“多次赔付”设计,让陈女士在相隔四年的两次重大疾病中均获得11万元理赔,累计22万元的赔付不仅覆盖了高额医疗费用,更避免了家庭因疾病陷入经济困境。这种“用确定保费对冲不确定风险”的机制,正是保险区别于其他金融工具的核心价值——以年均数千元的支出,撬动数十倍的风险保障,为家庭筑牢长期财务安全网。

      2.  短期压力与长期风险的“认知鸿沟”:张女士的退保冲动,源于对“保费支出”的即时压力感知,却忽视了“风险发生时无保障”的毁灭性后果。若当时退保,陈女士需自行承担两次重疾的全部费用,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极可能因病致贫。这种“重眼前成本、轻未来风险”的“近视效应”,是许多家庭保障规划的最大盲区。

      3. 专业服务是化解认知偏差的“桥梁”:面对客户的退保诉求,业务员没有简单说教,而是通过分析保单条款(如现金价值损失、再投保限制)、测算风险缺口(如重疾治疗费用),用具体数据和案例帮助客户理性决策。这印证了保险从业者的核心价值——不仅是销售产品,更是成为客户的“风险顾问”,用持续沟通和专业建议,帮助客户跨越“保险认知壁垒”,避免因情绪或误导做出错误选择。

    【风险提示】

      退保前,请务必“三问”自己:

      1.健康状况是否允许“从头再来”?

      长期重疾险退保后,若因健康问题(如体检异常、过往病史)无法通过新保单的健康告知,将永远失去保障机会,陷入“裸奔”风险。

      2.现金价值能否覆盖潜在损失?

      保单前期现金价值远低于已交保费,退保意味着放弃未来数十年的保障,用“短期省钱”换“长期高风险”,实为“不划算的买卖”。

      3.家庭能否承受“零保障”后果?

      试想:若未来突发重疾,是否有大额存款应对治疗?是否有其他收入来源弥补停工损失?保险不是“奢侈品”,而是每个家庭都需要的“风险灭火器”。

    【案例启示】

      陈女士的案例是一面镜子:既照见保险在重大风险中“雪中送炭”的本质,也折射出公众在保险认知上的“近视效应”。保险的价值往往在风险发生时才能被深刻感知,当我们用长远眼光看待保障,坚守理性决策,每一份保单都能成为家庭穿越风险的“诺亚方舟”。



协会电话:0311-66007295    联系邮箱:sjzbxhyxh@163.com

协会地址:石家庄市桥西区自强路35号庄家金融大厦5楼    版权所有  Copyright 2015  石家庄市保险行业协会

网站备案:冀ICP备19028763号-1  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2336号 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